最近,哈佛大學平權法案敗訴的事情相信關注留學圈的同學和家長都有所耳聞。
上個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結果,判定哈佛大學基于種族的招生政策違憲!
大家要知道,哈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沿用的是這一套招生法案,作為藤校和綜合大學的標桿,哈佛這次被判平權法案敗訴,意味著在未來,哈佛乃至全美Top30 的院校,可能因此都會改變招生要求。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一方面,是了解教育史上的大事件;另一方面,作為準備藝術留學的家庭,這件事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錄取的要求和標準會因此而往哪個方向變化?
見證歷史——哈佛公布錄取標準“機密檔案”
留學圈里總流傳著,“錄取是門玄學”,這樣的一種說法。在校成績優異滿分的大學霸,可能申請不到理想院校;資質平平,卻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長的同學,拿藤校錄取拿到“手軟”。
無論是哈佛,還是美國其他的院校,鮮有院校真的敢公布自己的錄取細則。然而,這次因為平權法案關系到聯邦最高法院,哈佛不得不提供自己錄取學生的細則內容,這樣一公布,大家就發現錄取的學生中,拉丁裔和非裔的占比非常高。
這樣的一種情況,亞裔的學生和家長們也察覺到了,為此成立了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專門就這樣不公平的招生制度抗爭了很久。
哈佛大學這一套綜合評判的錄取邏輯其實是在最大程度的保護少數族裔的學生數量,每年的錄取學生中,都會有一定的入學名額給拉丁裔和非裔的學生。
這個綜合評判的錄取其實不是看學生的綜合能力或者是學術能力,而是學校為了確保一定的學生背景多元性去確立的錄取制度。
這樣其實就導致亞裔的孩子非常吃虧,亞裔孩子的成績和簡歷都非常漂亮,但因為不滿足這套綜合評判的錄取邏輯,而被拒之門外。相當于,院校為了一部分同學的公平,而去損害另一部分同學的利益。
其實不僅是哈佛,美國Top30院校在選拔的過程中,都在不約而同地認可一個邏輯,學生來到學校,不僅是要和教授學知識,還要和身邊的同學去共同成長、學習,多元化背景的接觸是有利于孩子的學習的。
從這個層面來看,哈佛好像敗訴的也有點“冤”?無論如何,這份已披露的哈佛錄取細節中,可以給我們家長和同學一個啟發:藝術留學,名校到底會選拔哪種學生,太優秀真的會被認為沒特點嗎?
哈佛大學審查流程復雜——藝術留學拉開差距
哈佛大學的招生流程是比較復雜的,第一輪是由哈佛的初級員工從學生的學術能力、課外活動、體育特長、個人特點等多個方面去評價這個學生;然后進入第二輪,區域評審委員會,到了這一輪,學生的申請就會根據地區被劃分開來,評審會參照第一輪的評分,在每個區域中選擇合適的進入下一輪。
最后一輪名為Legacy Status,能進入這一輪的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但顧名思義,進入這一輪,學校還會看申請人父母是不是本校的校友,諸如此類的因素。校方說這一部分同學只占招生的3%,但最終卻有10%的學生因此被錄取。
難道普通家庭的孩子沒有爬藤之路了嗎?其實不然,藝術留學的孩子們,在第二輪審查的時候,就會突顯出自己的優勢了,這也是我們研究了很多年的“藝術爬藤”。
“藝術爬藤”—— 作品集成為脫穎而出的核心要素